初春,是羊肚菌的尝鲜时节。
这两天,晴隆县碧痕镇新坪社区羊肚菌种植户周富,恨不得“把时间掰开来用”,采收鲜菌、对接客户、烘干鲜菌……忙个不停。
“看,这羊肚菌长得多漂亮!”在周富的羊肚菌种植基地里,一朵朵羊肚菌像一把把“小伞”错落有致地盛开在菌垄上,工人们小心翼翼地将鲜菌从泥土之中割出来放进框中,“目前市场价元一斤左右,一亩地今年产值至少2.5万元。”
“从1月下旬开始采摘,全县平均每天采摘3吨左右,主要发往粤港澳大湾区、福建、成都等地。”晴隆县农业农村局食用菌产业负责人杨勇告诉记者,羊肚菌的“好成果”,与援黔“食用菌博士团”的技术指导密不可分。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基于此,年1月,中组部、团中央组建“食用菌博士团”一行5人入黔,创新开展为期两年的“组团式”帮扶,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送来了一行特别的“筑梦者”。
朵朵“黔菌”映初心。作为选派贵州第21批博士服务团中的其中五名成员,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分别来自北京、南京、广州的邵建成、张瑞颖、任昂、马林、徐学锋5人团积极响应号召,在贵州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依托自身专长,全身心投入贵州食用菌产业中,把初心镌刻在贵州山野里,把论文写在贵州大地上,为推动贵州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势赋能。
“外来者”变身“主人翁”
2月12日,大年十二。记者在贵阳见到了来自北京农业农村部的5人“博士团”团长邵建成,他挂任的是贵州省农业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50岁出头,左脸贴着一大块膏药,是因急性腮腺炎发作,但眼神中透着一股拼劲。一见面,邵建成就以“主人翁”的口吻说开了,“这几天都在加班加点对接部里,积极落实贯彻新国发2号文件,撰写有关山地农业的细化支持政策和扶持措施。”
年2月24日,邵建成(中)在黔西羊肚菌基地指导采收
说起“食用菌博士团”,邵建成侃侃而谈:一到贵州,5人团克服人员不熟、情况不熟、环境不适等困难, 时间转变身份、融入新单位,扑到新岗位,全心全意当起“新贵人”。
找路子、聚资源、引专家、破难题,不到半年时间,邵建成带领博士团和省食用菌工作专班对全省发展情况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调研,足迹踏遍贵州食用菌的各重要产区,涉及36个县(区)、多个食用菌基地,召开座谈会20余次,深入多个食用菌生产基地和菇棚,与多位菇农和技术人员交流,撰写了5份调研报告。
年3月,邵建成与团队成员昼夜谋划,在认真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梳理出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机遇,指出下一步发展路径和重点方向。“没多久,博士团牵头编制了贵州山地特色食用菌集群项目方案,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和扎实的工作作风。”省食用菌工作专班干部周韬为之钦佩。
马林,来自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创新团队,是5人团中 的“女将”,挂职贵州农业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绵延的高山、斑斓的文化、落后的经济,是马林来贵州前的印象。到贵州后,富有生气的美丽乡村,丰富的林下资源,还有勤劳的人们,让她情不自禁地爱上贵州,“那时便打定主意,一定要跟贵州人民并肩作战。”
马林在三都县查看食用菌市生长情况
不辞山海千里远。春节期间,正是剑河县羊肚菌生长的关键时期,由于天气持续低温,影响羊肚菌生长,村民心急如焚。
经过一番思量后,马林毅然带上因寒假无人照看的孩子来到自己的“战场”,下基地、进大棚,看到羊肚菌生长正常后,马林才带上孩子放心离开。回程路上,9岁的孩子给了马林一个大大的拥抱,尽管无言,却让马林力量倍增。
同样,对于从事食用菌研究20余年的徐学锋,很清楚地记得,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晚上,在接到来贵州挂职的电话后,来不及多想,就毅然告别妻女,踏上了大西南的征途。
广州距贵州一千多公里,一路上徐学锋思绪万千:女儿正值小升初的关键期,儿子才两岁多,自己二十多年的肠胃病能否适应贵州的生活,离开以后科研和研究生如何兼顾,角色能否顺利转换……家庭困难和工作顾虑一大堆,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专业技术人才,一想到贵州是欠发达地区,正值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之际,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将多年来积累的产业知识、经验应用到贵州大地上、贡献力量。
徐学锋(中)给贞丰县顶肖村村民讲解食用菌种植技术
彼时,远在南京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任昂也面临一次新的重要选择。
出国还是西进?年元旦前夕,任昂接到组织征求挂职贵州的意见电话。
为了出国深造,他已经准备了3年。眼看就要出国的节骨眼,却让他犯了难。放下电话,任昂抱起3岁的女儿:“宝贝,爸爸要去帮贵州的农民伯伯种蘑菇,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收到出发通知,任昂还未来得及收拾行囊,便带着电脑和公文包坐上了来黔的航班。
对于贵州,任昂并不陌生。近年来,贵山食用菌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也吸引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调研考察和指导。其中,麻江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定点帮扶的县,得到该校大力支持。年,任昂也曾多次来到麻江县指导产业发展。
让他意想不到的是,短短4年,贵州食用菌从当初几乎“少人识少人种”的“白手起家”,到如今跻身全国食用菌产业 梯队,贵州食用菌产业已经步入了另一个新阶段。“这是一个全新的舞台,也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任昂感慨。
年5月11日,任昂到贵州宏臻菌业了解黑牛肝菌工厂化生产情况,对接黑牛肝菌产品开发相关情况
不辞辛苦入山林。于是,他们俯得下身子、耐得住寂寞。入黔后,他们和菇农打成一片,同生产、共劳动,为农业生产“把脉问诊”;在田间地头书写科研论文,知行合一,彰显“智慧”担当,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注入源源新活力。
“我的 优势就是做好部里资源对接。”邵建成向记者介绍,聚焦农业现代化,他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推动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签署共建合作协议,优化产业链条、补齐发展短板、锻造产业长板,助力贵州建设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强省。
天道酬勤。年,在邵建成的努力下,争取“大后方”支持项目十余个、金额11.7亿元支持贵州农业现代化建设。利用熟悉全国龙头企业的优势,组织“百强 农业龙头企业进贵州”,现场签约32个、金额.9亿元。这一年,贵州省食用菌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获批创建山地特色食用菌产业集群,获2亿元资金支持,全省培育 龙头企业4家、省级龙头企业8家,产业持续高质量发展。
“组团式”攻关“卡脖子”
2月13日,记者电话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张瑞颖,说起一年前来贵州的情景,张瑞颖历历在目。
“大家心里都没底,要做什么,怎么做?”年1月10日,5人博士团齐赴贵阳。这晚,下了一夜雪。
年1月11日,在贵州省委大楼召开了动员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位博士,首次会面。这是中组部首次以博士“组团式”支援西部发展建设,没有以往经验可寻。
但既然来了,就得安心干,努力干,就算有“火焰山”也要蹚!动员会后,博士团员们深知责任之大,任务之重。作为5人“食用菌博士团”团长,邵建成则深刻地领会到,如何努力化个人特长为群体效应,真正发挥团组优势,这是落实好决策部署的关键所在。
思路决定出路。邵建成根据团组成员专业特点, 时间着手建立高效协作机制,每月一次例会,不定期碰头会,统筹深入分析食用菌产业发展实际,为做好服务奠定了制度保障。
年8月30日,张瑞颖(中)在赤水市旺隆镇同心村分析黑皮鸡枞杂菌污染原因
“根据各人所长,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明确张瑞颖负责菌种培育、任昂负责食用菌精深加工、徐学锋负责产品加工、马林负责绿色生产、我负责资源对接的工作分工。”邵建成掰着手指向记者细数每位专家的具体职责。
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
接下来,围绕高质量查找关键点,在邵建成的带领下,5人团系统梳理了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9个瓶颈问题。围绕菌种研发、菌材保障、绿色防控、产品加工、流通贸易等薄弱环节,5人团充分发挥特长迎难而上,落实经费保障、解决技术难题、聚集资源要素,“组团式” 攻关“卡脖子”难题。
初来乍到,对于从业20多年的张瑞颖,经历了一次来自“大山”刻骨铭心的考验。
年9月,张瑞颖前往台江县调研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忙碌了一天的调研结束,一行4人乘车从基地赶回县城,有多公里的山路。突然在一处山路的弯道处发生车祸,车上人员都不同程度受伤,张瑞颖的两肋与小腿也受到撞击肌肉撕裂。医院包扎好伤口后,张瑞颖又连夜整理白天调研资料,准备第二天的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大会,当地部门同志再三要求他休息,被他拒绝,“这个会关乎产业走向,不能影响大局。”
年3月24日,张瑞颖(右)在黔西市调查和分析羊肚菌连作障碍原因
也正是凭着这股冲劲,这一年,张瑞颖先后5次到台江县调研考察,走遍了全县每一个食用菌基地和企业,摸清了食用菌现状和“卡脖子”难题,撰写了《台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调研报告》《台江县食用菌产业发展规划》,并协助台江县向农业农村部申请项目,有效助推全县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博士团”马不停蹄在黔调研羊肚菌产业过程中发现,明明是丰收的季节,农户们却一边采收一边叹息,“今年是丰收了,可明年怎么办?”企业主体也一筹莫展,因为羊肚菌“一年好一年差”的连作障碍,是一直困扰着当地羊肚菌产业发展的难题。
“看到农户、企业主体都被技术困住,而我们作为攻克技术难关的科研人员却束手无策,心里很惭愧。”“博士团”们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再难也要上!
为了攻克难关,“博士团”们发挥博士团以及背后科研院校和农业单位技术骨干的优势力量,大胆尝试开展羊肚菌连作障碍缓解控制技术研究,全力攻关“卡脖子”难题。
有心人天不负。徐学锋牵头在黔西南州开展了稻菌轮作精细高效栽培技术标准化集成与示范项目取得成功,有效缓解了羊肚菌连作障碍的发展难题。
徐学锋在安龙县查看木耳生长情况
“我们夏天种稻谷,冬季种羊肚菌,一地两丰收,年产值至少3万元。”徐学锋告诉记者,年,黔西南州稻-菌轮作种植面积达4万亩。全州食用菌产业实现产值58亿元,带动24万务工人次。
“把眼光放长远,对标全国乃至世界,这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邵建成认为,要通过 项目来拉动,配资源,促发展。
张瑞颖牵头推进,在贵州省农科院土肥所建立国家食用菌体系黔东南综合试验站,筹建国家微生物种质资源保藏分中心,预计今年获批建立。
任昂推动贵州省科学院六个博士与南京农业大学建立联系,研究野生食用菌保育及食用菌深加工等问题。
放眼贵州,5人博士团的科技成果犹如一粒粒致富“种子”,生根发芽,奏响着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
如今,贵州已形成黔西南、黔西北、黔东三个大产业集聚区,成功申报实施贵州山地食用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升级农业示范园区达30个,安龙获批创建了全国 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 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6个,“食用菌+旅游”升级示范点5个。“五人博士团”的加入,为贵州食用菌产业发挥了攻坚克难、推波助澜的关键作用。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博士团”
“来到贵州,才知道贵州的科研工作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承担得更多,更深刻感受到山区老百姓的期盼。”一年的融入,作为5人博士团队最年轻“85后”的博士,任昂不禁感慨。
如今,自己也是半个贵州人,走到哪里,都会热情地推介贵州。任昂打趣地说:“就连我4岁的孩子,现在都知道贵州蘑菇了!”
挂职毕竟短暂,任昂也一直在思考能为贵州留下点什么。“服务贵州,不能充当一个过客,要做好长期服务……”采访中,任昂吐露心声。
年5月,任昂在调研贞丰县贵州宏臻菌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时发现,这里在工厂化栽培黑牛肝菌,从野生“限量版”到工厂化量产,已经走在全国乃至 行列。但受制于精深加工方面发展约束,牛肝菌有产量、少产品的短板也凸显出来。
基于此,任昂说目前正积极对接南京农业大学以及贵州科学院等高校专家技术资源,正与企业主体共同攻克黑牛肝菌等食用菌精深加工环节技术难点,通过研究调配、灭菌、膜保鲜技术,研发出更多元的贵州特色的大众快销产品,如即食类、预制菜、调味品等,推动产业发展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
年5月10日,任昂(左二)在安龙县调研香菇生产和销售情况,与当地菇农了解香菇收购价格和精选分级实际情况
“我希望通过博士团挂职这两年开启一个初探,努力搭建一个长远的挂帮机制和长效共同协作机制,激发制度红利,让东西部协同发展,共同进步。”任昂说,他将不断为贵州引进、培养更多人才做着准备,才能长远。目前已对接南京农业大学积极推进校地合作,研究野生食用菌保育以及食用菌深加工问题,持续为贵州解决产业难题。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赴黔挂职后,徐学锋尤其能体会到这句话的意味深长。
到黔西南州农业农村局入职不到两周的时间,徐学锋就走访了全州六县二市一区的20多家食用菌企业,并就品种布局、利益联结机制、人才培养等问题建言献策,增强了黔西南州产业自我造血功能和产业发展后劲。
站讲台,下田头,进菇棚,徐学锋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经营主体、从业人员、产业干部的技术及管理水平,全年培训人数达余人。
培育一批留得下、带不走的食用菌产业人才。在教育部组织的高职专科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专业标准制定中,马林作为该专业研制组组长,将贵州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及需求都融入到了专业调研中,作为专业标准制定的重要依据,为贵州农职院师生共同支撑贵州食用菌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哪里有技术问题,专家就到哪里。去年4月,马林在调研过程中,剑河县建江菌业公司负责人讲述了公司因烘干技术不到位,导致损失的过程。
“烘干成品率不高,要么烘太干,要么没完全烘干。”看到一筐筐因损失被倒掉的姬松茸,马林坦言觉得心情沉重。
马林(中)和同事合影
回到学校后,马林和贵州农职院老师们通过改进技术,关键参数的变化将建江菌业公司的姬松茸烘干有效率提升了80%以上。并对该公司菌棒生产车间提出了改进完善建议,以减少正式生产后造成菌棒污染的隐患发生。
如今,马林牵头的珍稀食用菌工程中心和科教示范基地,为全省培养食用菌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为国逐梦莫问吾名,贵州为家一路前行。采访中,邵建成说到自己的家人,却一度哽咽。亲人患重病,只有工作到深夜回宿舍时,才能视频一下。在多次赴京汇报工作争取支持时,邵建成都是连夜返黔继续工作。“‘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们周围的同事。”贵州省食用菌专班为之感叹。
作为团长,邵建成确实很忙。2月14日,邵建成又启程对接农业农村部。
年9月8日邵建成(左二)调研安龙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香菇生产基地
春节前夕,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围绕做优做精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重要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
新年新愿。年,邵建成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好好研究对接新国发2号文件山地农业方面各项措施落实落细,进一步放大“组团式”服务的制度红利,发挥“大协同”优化服务,着力推进贵州食用菌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推进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挂职一次,服务一生。”这也许是5人“食用菌博士团”们的共同心声。一年时间,5名博士生活和精神上都经历了一次大洗礼。他们扎根基层、主动求变、坚持不懈、舍家抛业的奋斗精神,深深地烙印在贵州的山山水水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赵勇军吴采丽吴传娟
编辑刘娟杨韬
编审田旻佳